• 1
  • 2
您的位置: 首页 >校园资讯>校园动态>详细内容

校园动态

跨学科美育实践项目(PBL制)初探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4-01-22 16:02:15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我们的想法

AI时代已经来临,我们对教育也应该有新的思考。将来大量技术性的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,未来最具竞争力的一定是具备多维度能力、融合性思维、创造力、想象力的。

国家近期下发的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的通知》(教基厅函〔2023〕30号)彰显着重复机械式的学习已经转向场景化、应用化、综合性学习,老师教授知识学习做题转向了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实验实践,探索解决方案并总结;《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》(教体艺〔2023〕5号)也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。

未来社会,对于综合素养的需求,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了。我校与来自上海头部美育机构的一线教研教学团队,正尝试用项目制(PBL)课程,来实现这一教育愿景。

我们的做法

二零二三年十一月底,我校与禾•艺术空间携手开启了以龙为主题的共创艺术实验项目(作品创作+展览策划)

用艺术测评直观的去了解学生的感知、情感及表达的初始条件,我们选择了10位不同年龄段、不同类型的孩子,其中还包括从没有参加过美术培训的。

通过美学通识、感受力训练、表达引导、提炼手段等方式,加上孩子们的自身特点,力求完整的梳理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脉络与能力养成规划。

通过对项目的参与以及掌握和设计,让孩子们自然形成良好的沟通、组织、协调、落地、归纳、反思、延伸等多项能力。

我们的项目实验推进

基础的理论不再以灌输,而是讨论的方式进行,孩子们抛开固有的思维与学习方式,尝试用美学的原理与思维方式进行自我感受与系统训练。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真实表达方式让人叹为观止,可能这也是很多家长和我们不曾真正了解和触及到的,也让我们意识到,他们的潜力和天赋,或许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大!

外出调研就印证了这一点。他们在户外那种轻松惬意的状态是我们许久不曾见过的,他们调研的稿子是鲜活的、充满情感的!而敏锐的情感与感受力,不就是他们最好的天赋吗?

有了之前的铺垫与经验,孩子们的作品创作就非常顺利。他们自己查找收集龙的相关资料,自己去设计认知中的龙,从小稿到大幅作品的试验呈现材质,从平面稿到立体装置的比例结构计算,他们会自发的感叹“原来数学那么重要!”有了他们主动对于各种想法的尝试,去修正、去衍生,他们的作品才有了惊人的完整度,甚至于作品如何应用到生活中,他们也做了对应的思考……

他们会根据展览的需要与各自的能力有计划的进行任务分配,有的孩子会做总策划,有的孩子会去设计海报(临时学习手绘软件),有的孩子会去做流程设计……我们会发现这些事情的发生是有多么顺理成章,至少,从孩子主动去思考这些开始,本次项目实验的最大目标就已实现。

很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进来,给这个项目提供宝贵的意见,更希望这个项目,可以给正在为学习与今后规划迷茫的家庭带来全新的、明确的方向!

阶段成果展示

名:一群小朋友的艺术展

展览时间:2024.01.21-01.27

展览地点:艺展中心文化产业园 •艺术空间一楼、三楼

开幕时间:2024.01.21

10:00-11:30(预热场)

14:00-16:00(正式剪彩开幕)

邀请嘉宾:艺术家 张培成、陈三石、贺文斌

总策划人:杨潇枫

参展人:葛一辰、李沐瞳、马一宸、石冰蓝、王墨芊、魏文悦、王弈朵、王一诺、杨潇枫、张俊熙(按姓名字母排序)

欢迎各位感兴趣的同学和家长

前往参观 

政策解读

1. 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的通知》(教基厅函〔2023〕30号)提到了“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、学科实践(实验教学)、跨学科主题学习、大单元教学、作业设计、考试命题等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,形成指向问题解决的实践成果。”“指导学校落实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和考试评价,注重综合性、过程性、实践性、发展性评价,发挥评价的导向、诊断、反馈、激励作用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”“培养其批判性思维、社会责任感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”

2. 《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》(教体艺〔2023〕5号)提到了“以美育浸润学生,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、审美感知、艺术表现、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,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,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,活力更加彰显,人格更加健全。”“到2027年,美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,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展示机制基本建立,跨学科优质美育资源体系初步建成。”

mmexport1705910554122

mmexport1705910573690

mmexport1705910604888
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